【到外滩上海档案馆】从红色档案中学史知史明史(陈党耀)
【到外滩上海档案馆】
从红色档案中学史知史明史
作者:陈党耀
昨晚(5月21日),上海电视台《新闻透视》栏目对《保护红色资源》作了深度报道,其中反应了正在上海市档案馆外滩馆展出的“长三角红色档案珍品展”,我从屏幕上看到了我所在的党组织成员观展的身影。来自沪苏浙晥三省一市档案部门近500件革命历史档案文献和影像资料吸引了我们,其中超过半数为首次在沪展示。
俗话说,百年无废纸。历史档案,对党对国家对民族对地区来说,那可是太重要了,它是历史的记载,重视档案就是尊重历史。
我在观展时想,深入挖掘红色档案资源,那些默默无闻的档案工作者居功至伟;我想起1959年6月,周恩来总理要求档案工作者像司马迁那样,利用档案,研究历史,编修历史,为国家的历史研究作贡献。
在一张张文档,一幅幅照片背后,我看到了烽火连天的前方战场、波诡云谲的敌占区、舍生忘死的英烈和浩浩荡荡的历史车轮。
有些文件照片反应的历史事件我有点熟,但是重温之后觉得自身的知识结构更加完备了,历史框架脉络更加清晰了。
这次展览通过“开天辟地宏图起”“革命洪流风云咤”“中流砥柱御外侮”“天翻地覆慨而慷”四大部分,全景式展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历经千难万险,谋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壮阔图景。
作为一次党组织活动,进馆之前先在馆外合个影
上海档案馆位于外滩中山东二路(靠近金陵东路),面朝浦江对岸的陆家嘴,但是我们无法走近朝东的每一扇窗。一进三楼展览现场,目光如炬的马克思半身像不由令人驻足,凝神细看。讲解员介绍,这座半身像是根据安徽省旌德县档案馆珍藏的马克思银像(近百年前共产国际赠送给中国共产党的珍贵礼物)放大制成的。当年,农民补习夜校的学员们面向这尊银像,郑重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。之后,马克思主义在旌德广泛传播,全县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。这尊银像是全国唯一一尊马克思银质胸像,现为国家一级文物。
我有点熟悉的“七君子事件”在这里得到了完整的印象。1936年11月,国民政府以“危害民国”罪在上海逮捕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常务委员和执行委员沈钧儒、王造时、李公朴、沙千里、章乃器、邹韬奋、史良。“七君子事件”震动一时,沈钧儒等人坚持抗日救国立场,在狱中和法庭上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;中国共产党和国内外进步人士也开展了广泛的营救运动。半年多后,国民政府宣布保释沈钧儒等7人,并于1939年2月撤销了起诉书。
而来自沪苏两家馆藏珍档首次“合体”,完整构成了“七君子事件”的档案链。这里既有来自上海市档案馆的《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成立宣言》和“七君子”被“上海工部局静安寺捕房”逮捕的记录,也有江苏省档案馆提供的《沈钧儒等危害民国一案起诉书》,以及1938年12月27日发布的国民政府《最高法院裁定》。同时,上海市档案馆收藏的一张老照片也一并展出,展示了“七君子”获释后与马相伯、杜重远的合影,让观众得以重睹“七君子”风采。
《沈钧儒等危害民国一案起诉书》
1921年1月,时任安徽省立五中教师高语罕编写出版的《白话书信》,是安徽出版的最早、最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书籍(见下图,安徽省档案馆藏)。白话书信,现在看来很正常,可那是在一百年前啊!
张闻天撰写的南京地区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文章《社会问题》,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生创办的《钱江评论》,何思敬翻译的《共产主义原理》手稿和单行本……这些展品都体现了五四运动前后,一批活跃于长三角地区的先进知识分子和革命青年,在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、推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方面所作的积极努力。
馆藏重头戏是1921年,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、浙江嘉兴召开,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。这里展出了一大召开期间毛泽东等9位代表的住所——博文女校的外景以及毛泽东、何叔衡住宿房间的照片。连1921年7月30日《申报》上的沪杭线行车时刻表,也标注出代表们乘坐的列车班次。
同时,还有中共一大通过的两个重要文件:《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》(俄译稿)(上海市档案馆提供,现藏于中央档案馆)和《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》(俄译稿)。这些珍贵档案是中共一大召开的有力佐证。
《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》(俄译稿)
在这些珍档的字里行间,还有不少引人关注的细节。例如,1925年8月22日上海区委发布《通告(枢字第一号)》,落款“胡枢蔚”和文中出现的“胡棣蔚”就是两个具有上海特色的隐蔽代号,分别谐音“沪枢委”和“沪地委”。
《通告(枢字第一号)》落款“胡枢蔚”
当时,上海区委又称江浙区委,1927年,中共江浙区委第一次代表会议正是在上海的真如镇举行的。解说员介绍说,从1922年设立中共上海地方兼区执行委员会,到1925年组建中共上海区执行委员会,长三角地区党的自身建设与发展取得相当成效。
周恩来(左三)到浙江指导工作
每一份红色档案背后,都藏着一段独特的历史记忆。其中一封写在《三国演义》中的密信,令人印象深刻。这封密信的作者卓兰芳,曾在1928年5月担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。当时正值白色恐怖时期,新成立的浙江省委面临险恶的政治环境和艰巨的工作任务。
展板上有卓兰芳等11名年轻人的半身黑白照,他们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浙江省委历任书记、代理书记。据档案记载,1929年,中央决定暂时取消浙江省委建制,对浙北、浙东、浙西各派1名巡视员进行指导。1930年4月,卓兰芳化名李品三,以中央巡视员的身份来到诸暨组织农民暴动。为保守机密,卓兰芳将暴动计划密写在《三国演义》里。信中对行动时间、方法和步骤作了具体的规定。虽暴动最终因敌我力量悬殊失败,但这份名著中的密信却保留至今。
展览上的“合体”档案还有不少,江苏和安徽提供的《皖西三地委关于训练划船水手的通知》、“苏北沿江群众积极为人民解放军赶修渡船”等照片,生动诠释了“渡江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”。
新四军军长叶挺、政委项英书写的信件
我还惊奇地看到: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份全国性工人刊物《劳动周刊》、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份妇女刊物《妇女声》、中国共产党在五卅运动期间创办的第一张公开发行的日报《热血日报》、上海总工会发表的《上海总工会告全体工友》、1930年制定的《六英霍临时行动委员会斗争纲领》……
陈毅、粟裕签署的命令状
上海军管会会议纪要
上海军管会成员一览表
在展览中,沪苏浙皖革命历史也通过纪录片、图片和文件等得以生动还原:1948年底,淮海战役、渡江战役先后打响,1949年1月21日,合肥解放;4月23日,解放军占领南京,宣告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;5月3日,杭州解放;5月27日,上海解放……这些档案见证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,人民解放军浴血奋战解放长三角的“胜利之路”。七十多年后,再看这些红色珍档,重温历史,还能令人心潮澎湃。
上面这件档案,让我想起《毛选》第四卷,里面很多文章都是毛主席为新华社等亲笔撰写的电文。
新四军欢迎上海煤业救护队
上图是一张民工参加担架队的保证书,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支援前线,还要签下保证书,这是一种崇高的境界!
今天的文件,明天的档案;今天的新闻,也是明天的档案。这些红色档案都是在战争时期,历经劫难,人拉肩扛,拼命保护下来的。
这个展览为上海的党员“四史”学习教育提供了生动教材。展览引导党员加深对历史规律性的认识和历史必然性的把握,一些照片文字就是最近我曾做过的《智慧党建·百题竞赛》“通四关”中的题目。
观展中,恰逢上海电视台《新闻透视》栏目专门到此做一档节目,于是就现场随机采访了观展的几位党员。
我所在的党组织负责人接受上海电视台《新闻透视》栏目采访
有人说,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,此话欠妥。我们要尊重历史,档案不会篡改历史。举例:林彪在建国前的历史轨迹,当红军军团长,长征路上老打胜仗;当115师师长,指挥平型关战役首仗告捷;当解放军四野司令员,指挥辽沈战役、平津战役等,一直打到海南岛。我在不少展览馆看到,这些史实依旧陈列着。
我退休前虽未接触过档案工作,但是读大学时隔壁系是档案与图书馆情报系,毕业后工作了隔壁办公室是档案科,后升格为档案处。
整理档案看起来枯燥无味,而经过遴选,经过年代沉淀,这些档案是那么的鲜活生动。有时看着档案处人员兢兢业业分类编选;我写的不少报告、总结、内参情况等,隔年被他们装订成册归档。所以,我对档案抱有由衷的敬畏。历史档案更重于技术档案、人事档案等,它有着天然的权威性。
最后,感谢我所在的党支部曹祥龙同志(上图)拍摄的部分照片。据悉,该展在上海市档案馆首展后,还将赴长三角23个主要城市进行巡展。
作者简历
陈党耀,出生于上海的50后,17岁到奉贤星火农场当了九年知青。文革后考入复旦大学分校,毕业后分配到宝钢。1997年获聘新闻系列高级职称,退休后喜读书健身。
荐读: